当前位置:主页 > 规划管理 >

河南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6-11-18 08:5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豫政〔2015〕41号)和《河南农业大学2005-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较好实现预期目标(见表1)。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突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相继投入使用,百年校庆活动圆满成功。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入选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领军人才和国家级创新团队双双实现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新增4个国家级平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3项“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奖。荣获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先进单位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荣誉。荣获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蝉联省级文明单位。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现代大学治理稳步推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表1    《河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目标内容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通过国家验收,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 未启动
新增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个) 1-2 未启动
新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个) 1-2 未启动
新增省一级重点学科(个) 3-5 7
新增省二级重点学科(个) 3-5 4
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个) 2-4 未启动
专业博士学位点(个) 1 未启动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6-7 未启动
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1-3 2
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 各学科排名明显提高 提高
院士(名) 零的突破 1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 2-3 3
新增中原学者(名) 3-5 6
新增“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名) 2-3 2
新增省级特聘教授岗位(个) 3-5 2(新增上岗特聘教授17人)
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1-2 2
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3-5 5
学校专任教师总数 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未达到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 90 92
力争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个) 1 0
2015年
在校生数(人)
总  数 43070 42167
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学术型) 120 167
硕士研究生 3500(含在职) 2484
全日制本、专科生 32000 30373
留学生 150 45
各层次继续教育学生 7300 9098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项) 1-2 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项) 3-5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年度立项 100以上 45(年均)
重点项目 1-2 4
年度科研经费(亿元) 纵向经费 1.3以上 1.2
横向经费 0.7以上 1.0
新增国家发明专利(项) 50-60 300
国审动、植物新品种、新产品(个) 5-10 30
省审动、植物新品种、新产品(个) 15-20
年度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篇) 300以上 300
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篇) 5-10 0
影响因子20.0以上论文(篇) 实现突破 0
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个) 1 1
“2011计划” 力争进入建设序列 1个国家级
3个省级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力争进入建设序列 进入
与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局的共建 推进 完成
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全国一流水平 1
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个) 1-2 1
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个) 1-2(民权县、方城县) 3
新增国家级、省部级教育培训基地(个) 1-2 5
国家级教学名师(名) 零的突破 停止评选
新增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个) 1-2 1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 零的突破 1篇提名奖
“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新突破 实现国家级金奖的突破
毕业生就业率(%) 95以上 87.6
龙子湖校区 建筑面积 (m2 420000(教学、科研及学生生活用房) 314607
入住师生 (人) 15000 14000
许昌校区 建筑面积 (m2 200000(教学、科研及学生生活用房) 46000
入住师生 (人) 10000 2200
教职工周转房(m2 380000 422000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厘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的重要前提。“十三五”时期,我校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发展机遇
一是高等教育发展新态势的机遇。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高等教育领域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人才供需关系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转向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高校的角色定位从支持服务转向服务与引领同步,发展方式从以量谋大的外延式扩张转向以质图强的内涵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国家正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河南省出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系列措施,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态势,将为学校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深化教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高校教学改革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协同育人机制更加优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制度化、专业化、网络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制度化成果,拔尖学生培养取得新进展。科技体制改革将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潜力,为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奠定体制基础。抓住这些改革机遇,必将为学校发展增添新动力。
三是国家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国家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河南省将深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和网络经济大省,逐步形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紧紧抓住国家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明确思路,发挥优势,增强服务经济能力,必将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四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对“三农”问题、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持续增强。河南省正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我校作为以农科为特色的省属重点高校,具有服务“三农”的丰厚积淀,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现代化,必将在高级农业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三农”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严峻挑战
学校发展方式的挑战。高校内涵发展方式转变包括:办学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定位由趋同向特色发展转变、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转变、方式由行政管理向教授治学转变、标准由单一评估向多元评价转变。对学校而言,如何积极适应这种转变,如何科学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在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在科学研究上贡献知识、在社会服务上提供支撑、在文化传承上引领价值、在内部治理上创新管理,既需要克服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也需要克服体制机制障碍,这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高校之间竞争的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将迈入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国际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将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生源、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的争夺。我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优质生源、推进国际化办学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劣势。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提高学校发展水平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此次改革涉及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构建,涉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监督和评价机制改革等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如何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把握主动权,真正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同样是严峻的挑战。
    3. 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队伍方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人才团队建设和协作机制薄弱,大师级学术领军人才缺乏,人才断层现象明显,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够、政策不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改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教学方面。本科生生源结构性矛盾凸显,部分专业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措施配套不够完善,教风学风考风没有根本好转,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创新贡献度低,博士生的独创性和原创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科技方面。学科资源和研究方向比较分散,创新型拔尖人才较少,团队凝聚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厚。重大项目和高水平学术论文较少,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兄弟院校相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四是国际交流方面。学校的国际影响不大,特别是与世界知名大学、国际知名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少;高水平实质性合作项目不多、层次不高;教师的国际培训、访学和交流频次少、时间短;党政管理干部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和互换力度不大;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是管理方面。党政管理干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强,依法办学治校意识比较淡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有待提高;校院两级责权利有待进一步明确。决策、监督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科研基地、教学科研及办公设施投入不足,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程度低,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现象仍然突出;信息化水平较低;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区域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以“双一流” 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更具特色和优势的一流农业大学。
    (二)发展思路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特色引领、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共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特色引领、创新驱动、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和信息化五大战略。巩固优势特色,强化新兴交叉,统筹学科发展;稳定本科生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扩大教师队伍规模;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办学条件建设,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优化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学校全面提升。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十三五”时期学校的建设重点是: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引进和培养并重,实施“1213”人才计划,即培养或引进1名以上“两院”院士,20名左右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100名左右各类学术带头人,300名左右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队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坚持特色引领,瞄准科学发展趋势和区域战略需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引擎,以农科为主体,以理工科、文科为两翼,新兴交叉学科相互融合,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积极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亟需的相关专业,调减与社会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专业,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综合提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培育若干个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应用研究项目,提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能力。推动创新组织模式,加强协同创新,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高端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绩效为杠杆,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办学,以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强留学生教育为重点,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联合攻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加快办学条件建设。坚持各校区统筹布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大规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更加完备。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信息化提升计划,加强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融合,打造智慧校园。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硬件建设基本到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一流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办学水平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省属农林院校前列,力争进入全国农林院校十强,力争进入河南省2-3所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
    (四)主要指标
 
表2  “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主要指标
 
目标内容 规划目标
(到2020年)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总数(人) 30560

 
本科生(人) 28000
硕士研究生(人) 2200
博士研究生(人) 260
外国留学生(人) 100
学科学位 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个) 2
新增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个) 2-3
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个) 1
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个) 2-4
专业学位博士点 实现突破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6-7



两院院士(名) 2-3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 4-5
 “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名) 2-3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名) 3-5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青年高层次人才(名) 3-5
新增中原学者(名) 2-3
新增省级特聘教授(个) 5-10
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2-3
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3-5
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人) 1500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60以上
教育教学 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1-2
新增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门) 2-3
新增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门) 7-9
“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全国同类院校前10名
新增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个) 1-2
新增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个) 5-7
新增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门) 5-7
新增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个) 1-2
新增省级专业学位特色品牌(个) 1-2
毕业生就业率(%) 90以上
科学研究 新增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项) 2以上
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项) 5-10
年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 60以上
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5以上
新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项) 10以上
科研经费年增长率(%) 5
新增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项) 200-250
新增国审动、植物新品种、新产品(个) 10-15
年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篇) 350-400
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篇) 10以上
年均进入ESI的文章(篇) 300-350
平台建设 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个) 1
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个) 5-10
新增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个) 1-2
新增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个) 1-2
社会服务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个) 新增综合服务示范基地 5-8
新增特色产业基地 15-20
新增科技服务站 20-25
新增中原农村信息港分中心(个) 5-8
新增中原农村信息港服务站(个) 20-30
年均推广应用示范新产品、新品种和新技术(项) 15-20
                   
 
 
三、发展任务与举措
(一)坚持特色发展,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1.加快一流学科建设
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完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管理制度,落实建设方案和目标责任制,健全奖惩机制,切实抓好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力争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等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保持或进入前10名。力争作物学、兽医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大学科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入ESI排名前1%,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强力支撑。
2.实施学科分类发展
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学院壁垒,加大资源整合,推进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引领的学科集群发展,形成植物生产类、畜牧兽医类、林业生态类、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类、管理科学类五大学科集群。坚持引领学科、骨干学科、基础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分类发展、梯度推进。以现有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作为引领学科,创新体制机制,为全校学科建设积累经验、作出示范。遴选5-8个学科作为骨干学科,加大支持力度,争取2-3个进入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二期工程。加快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大对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基础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支持,遴选10-15个基础与新兴交叉学科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各类学科协调发展。
3.加强社会科学布局和建设
科学规划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省一级重点学科示范功能,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社会科学建设体系。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成我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拓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及平台,积极争取增加学报社科版,增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和话语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4.完善学科管理制度
完善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理顺学校、学院、学科的关系,健全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明确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过程管理,实现动态监管、动态调整。
(二)坚持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1. 推进人才引进工程
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实行不同类别人才区别对待的政策,提高引进人才待遇,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全职与柔性、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办法,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每年引进150名以上海内外优秀青年博士,其中海外博士(后)不少于20%。持续提升引进人才的质量,有序扩大专任教师规模,教师队伍博士比例达60%以上。
2.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制订人才分类培养办法,每年遴选3-5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拔尖人才,进行靶向培养,力争使他们能够入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国家高端人才行列。每年遴选20名青年拔尖人才进行重点支持,着力培养成为在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每年遴选60名青年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发挥学术骨干作用。
3.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青年教师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培养力度,创造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良好环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指导,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完善新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与指导工作,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完善国内进修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课程进修、访学等;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有条件的相关学科的青年教师到国外培训,开阔其国际视野。
4.统筹建设三支队伍
统筹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三支队伍。切实加强服务教学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适当补充优化、强化技术培训及业务交流。优化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和挂职锻炼力度,提升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工勤技能人员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多元用人机制,实行分类管理,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完善全员聘任制度,科学定岗定编,深化不同系列、不同岗位聘期考核评价标准及薪酬、奖励制度改革。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分类评审制度。坚持德才兼备,在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基础研究人才突出同行学术评价,应用研究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突出社会评价,构建能力、实绩和贡献并重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动力。
(三)坚持全面发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1.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完善教学工作的奖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2.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按照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同类别,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提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评价制度,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总结推广“绍骙实验班”培养模式,继续推进“卓越500”计划。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推进弹性学分制,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休学创业制度。加大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力度,建设“农创空间”孵化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
3. 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导向,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大力推进专业整合,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强化优势特色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多学科专业综合发展的专业布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完整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估、动态调整等机制,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4. 加强课程建设
加大优质核心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核心课程品牌化,建设一批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进一步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强化基础课教学,巩固专业核心课程,拓宽自主选修课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在30%以上的课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5. 加强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场所、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以龙子湖校区实验楼投入使用为契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本科教学实验室。加快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5-8个高标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增强本科实践教学功能。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实践教学保障能力。
6.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充分满足教学运行需求。强化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把核心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加强教学计划和考务管理,以严格考试制度为突破口,全面治理教风与考风。完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建立健全质量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
(四)坚持提质增量,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
1加强学位点建设
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拓展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相结合,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实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优化布局和结构,突出特色。促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2.完善培养机制
加大研究生课程建设力度,突出一级学科核心课程建设,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双语教学,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双导师制,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加强研究生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力求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新增5-7个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5-7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2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2个省级专业学位特色品牌。
 
3.强化质量保障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办法和导师管理评价机制,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利机制。改进招生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完善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多举措提升生源质量。分类建设博士、硕士学位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开阔国际视野,加大优秀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力度。
(五)坚持协同攻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充分发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以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为核心,打造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影响力大的学术团队。完善学术带头人负责制,赋予其在团队建设中的人员调配权、经费支配权、资源整合权。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团队。新增2-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3-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加强高水平平台建设
完善科研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引领作用,强化省部级平台的主体作用,增强汇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任务、产出原创成果和加快实现产业化的能力。创新建设与管理模式,分层次构建开放共享平台,重点建设1-2个大型平台。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5-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1-2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2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3.培育重大项目(成果)
强化大团队、大协作、大攻关意识,聚集大批优秀人才,瞄准国家、区域及行业产业的重大需求,凝练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组织谋划重大项目立项,制定精准培育方案,积极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突破,获得2-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发挥校内创新基金的杠杆作用,从源头培育重点、重大项目,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均立项60项以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年均立项3-5项;保持年度发表高水平论文300篇以上。
4.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改革完善科研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学术道德评价体系。分类制定不同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鼓励自主和协同创新,鼓励产出重大成果,突出科研产出质量和实际科技价值。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序推进第三方评价,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团队考核机制。修订科技资金管理办法,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充分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的奖励力度,让创新人才得到更多支持和实惠,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六)坚持区域引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1.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加强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服务站等三类基地建设,抓好教育培训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培训实用型现代农业人才。继续组织实施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一田三区”建设(十亩超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试验区、千亩技术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科教服务粮食生产行动”。推进精准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创新校地、校企、校校(所)合作模式,拓展人才、技术服务和支撑领域。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技术转移机制,健全技术转移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制定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股权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推广类教授评聘办法,调动教师从事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3.加强“三农”智库建设
以国家重大战略、河南重大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河南特色、农大品牌的“三农”智库。充分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的智库作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承接一批区域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专项,提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建议。
(七)坚持开放包容,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1.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
以国家“外专千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重大引智工程为平台,拓宽引智渠道。加大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的力度,提高外籍教师占我校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申报各类留学项目,支持青年教师到海外短期培训,有计划地选拔100名左右中青年教师到海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访学或进行科学研究。
2.发展留学生教育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提高学历生生源比例。做好对外宣传推介工作,扩大海外留学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规模。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生源。鼓励各学院自主开发留学生项目。开展留学生英文课程体系建设。探索预科制,为留学预科生攻读学位提供优惠政策。
3.拓展国际合作办学
构建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网,重点强化与2-3个国际名校的战略合作关系,争取举办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二级学院),新增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实现突破。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和方法。
4.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大教师互访、交换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拓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渠道。积极举办有影响、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师生参加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活动和竞赛活动。
(八)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生教育管理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加强舆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完善考核、表彰奖励和附加学分管理办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拓展教育载体,打造教育品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2提高学生事务管理水平
树立大学生自强自立的自我管理意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结合教学过程,全方位实施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和研究生多元奖助政策体系,加强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研究生“三助一辅”经费的管理。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及特殊学生动态档案管理机制。完善不稳定因素排除制度,保证学生群体的安全稳定。
3.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完善辅导员选拔、教育、管理和考核等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拓宽辅导员队伍“入口”和“出口”,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家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把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推进全员育人。
(九)坚持传承创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弘扬农大精神
组织校史资源挖掘研究,开展校史校志、院史、学科史以及人物志的整理、编撰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总结、凝炼农大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优良传统,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师生校友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办好校报、校园网、官微等主流媒体,创新宣传手段,讲好农大故事,唱响农大旋律。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科学规划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档案馆、校史馆一体化建设工程,中原农业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展示学校形象、保障教学科研、丰富校园文化、服务社会受众的全新平台。启动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完善建筑、道路、场馆、景观、宣传品等文化标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创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推进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教育引导,抓实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把法治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创新普法教育形式,加大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师生法治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大志、大爱、大雅”等主题教育活动和 “道德模范”、“师德先进个人”、“最美教师”等表彰宣传活动,引导师生员工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完善个人品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确保第四次蝉联省级文明单位。
(十)坚持共享发展,改善综合保障条件
1.完善基础设施
完成校区功能定位,完善各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龙子湖校区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完成龙子湖校区研究生教育楼、图书馆、礼堂、体育训练馆、第二实验楼(农科教学实验中心和农业科技中心)、协同大厦、主体绿化工程、三期道路管网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龙子湖校区第三食堂、第二学生生活区、后勤服务楼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文化路校区整体改造工程。按校区功能定位计划和安排,推进许昌校区、郑州科教园区、海南南繁基地条件建设。积极完成原阳科教园区的土地征租、报批、规划建设等工作。
2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
按照“确保基本运行、激励内涵发展、兼顾公平效率、增强学院活力”的原则,深化校院两级财务体制改革。依法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做好筹资融资工作,争取财政专项支持,积极募集社会捐资助学资金。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专项项目立项、评审、预算、执行、监督与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存量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挖掘各类办学资源的潜力,盘活学校经营性资产,依法依规管理好校办企业。加强地产房产开发管理,加大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快闲置土地开发工作。完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学校资金链安全。
3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全面升级校园网,提升校园网出口带宽,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立足“互联网+”,建立云数据中心,完善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完成子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化手段对主要办学业务的全覆盖,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运用水平。加大图书馆信息化投入力度,统筹各校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打造高效快捷、功能强大的图情信息共享空间,重点建设一批便于教师潜心研究的“科学家工作室”。强化信息安全机制,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4.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稳步提高全体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职工住宅小区、学生公寓、餐厅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中小学定位建设工作。完善教职工健康保障制度,加强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做好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机制。深化后勤综合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提升后勤服务精细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完善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升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构建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一)坚持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1.全面加强制度建设
全面实施《河南农业大学章程》(以下简称“大学章程”),推进依法办学、依规治校和建章立制工作。积极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健全领导决策机制,完善督查督办机制,出台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废除或修订与法律法规和大学章程不一致的规章制度,形成以大学章程为统领,层次清晰、协调一致的规章制度体系。
2.完善校院两级管理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厘清校院责权关系。加强学校宏观指导,突出学院主体地位,下移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限,下放管理任务,扩大学院自主权,释放学院办学活力。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
3.健全学术治理体系
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规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边界及关系。加强各级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营造激励创新、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加强对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和惩处,鼓励公平竞争,突出管理实效。
4.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民主管理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完善师生意见建议的受理答复机制,健全党务、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师生对办学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师生申诉救济渠道,保障和支持师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强化纪检、监察、审计、督查等职能,加强重大、重点目标任务的督办和落实工作。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制和离任审计制,健全全过程监督机制。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成立“河南农业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使之成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新平台。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法律咨询机制,提升依法办学水平。依法成立校友总会和基金会,更好地发挥校友及社会力量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十二)坚持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从严治党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指导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好校、院(处)两级中心组学习,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强化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深入推进经常性党性教育,坚持用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校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党委(党总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管理,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依托党建研究会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严格遵循“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性、科学性。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对干部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完善干部轮岗交流、任期制度和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着力全面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落实党委(党总支)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和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特色党日活动等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好校、院两级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作用,推广运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加大基层党建创新支持力度,创新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加强基层活动阵地建设,打造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和党员利益诉求机制。
4.加强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内法规教育,引导党员牢记党规党纪,养成纪律自觉,守住规矩底线。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立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专项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实现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规范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师生制度。畅通群众建言献策和监督渠道,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面落实责任清单、签字背书、年度双报告、述职述廉与评级等工作制度,促进“两个责任”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改进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责任追究报告和通报曝光制度。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建立瞒案不报、有案不查责任追究机制。构建精准高效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权力行使制约和监督。建立党风廉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落实的指导、督促、检查、协调等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规划实施第一责任人,按照规划要求,明确目标任务,抓好细化分解和贯彻落实工作。
(二)认真组织实施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动态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统筹专项规划,落实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加强财务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协调,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三)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监控,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年度自查、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办学资源配置、单位绩效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注重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通过专题报告、专题研讨、交流座谈等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学校“十三五”规划活动,让广大师生深刻理解“十三五”期间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增强师生对学校发展目标、任务的认同感,在全校形成关心学校发展、支持学校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