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5月以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针对学科评估工作展开了分片区、分类型的密集调研,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社会服务贡献评价”“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等召开专题研讨会(见下表)。
时间 |
调研对象 |
调研内容 |
5月9日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15所高校 |
学科评估工作研讨 |
5月14日 |
北京大学 |
学科评估调研 |
5月17日 |
清华大学 |
学科评估调研 |
5月20日 |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大学以及浙江省部分高校 |
学科评估调研 |
5月23日 |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12所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
学科评估调研 |
5月28日 |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 |
“社会服务贡献评价”专题研讨 |
5月31日 |
“高校科研评价改革” 专题研讨 |
6月3日 |
中国人民大学 |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专题调研 |
6月14日 |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15所高校 |
学科评估调研 |
现将主要调研内容通报如下:
一、第五轮学科评估改革思路和方向
第五轮学科评估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坚决破除四唯顽疾”为突破口,构建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评价体系,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学科评估改革方向,要立足中国、坚定自信,加快建设中国权威评价机构,加快完善和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价体系,服务中国大学和学科内涵式发展。
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坚持继承创新,保持原有“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在
十个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进一步强化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贡献;进一步强化质量导向;进一步强化主观评价质量;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价,特别是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评估数据可靠性;进一步强化与相关机构合作。
三、针对具体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建议
师德师风评价。着重考察整体机制建设和师德师风传承成效;区分个体和群体评价的差异,重点考察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和榜样的引领作用;关注制度性设计和落实情况,研究师德底线和选优评价;重视正面典范,慎用“负面清单”,师德师风不进行评分,只做合格性或定性评价;师资评价方面,要体现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立德树人成效评价。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关注立德树人文化形成、毕业生的社会和国际影响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留学生比例、生均数据等情况,研究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的合理使用。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重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度;重视对高校培养过程的引导,加强对研究生教育教学与教材的评价,突出学科对行业领军人才、一线卓越工程师等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科的行业贡献度;建议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扩大范围。
学科开展思政教育评价。增列“思政教育成效”指标,采用基于客观事实的定性评价;重点考察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系统设计,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的结合情况、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效果情况。
科研评价。要特别重视原创性、基础性、突破性研究;要重视学术成果的质量,引导和鼓励高校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专著和教材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标志性成果的评价;采用“代表性”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科领域和全国的影响力,强化代表性成果与主要学术方向之间的相关性;关注资源公开服务社会、智库成果服务政府、学科成果服务学科领域发展等情况;合理使用省部级奖项,破解地区在规模质量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发展背景下的数据可靠性保障;学术贡献度评价要关注历史积淀和可持续影响力,关注生均和师均数据;要吸纳行业领域认可度较高的奖项和项目,体现行业特色和学科发展水平。
社会贡献评价。强化社会服务导向,坚持典型案例的评价方式,对于基础学科要强调理论创新和推动学术进步的贡献,对于应用学科要强调服务国家和区域现实需求,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突出学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解决“卡脖子”等技术难题,以及引领学科或行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评价方法。注重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反映质量和贡献以及特色、优势的定量评价;要将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领军人物引入同行定性评价;要加强学科国际比较,强化国际同行评价,重视学科国际化发展,增强我国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要优化现有绑定参评模式和结果发布方式;进一步提高主观评价质量,增加专家样本量,完善专家遴选规则和标准等;评估指标体系要体现延续性,评估表格要适度简化,减少高校信息采集的工作量,建议研究使用第三方公共数据,减少高校数据报送负担。
问卷调查方面。建议注重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进一步提高可靠性,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调查可信度及科学性,探索对国家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针对性调查;调查内容设计既要简约又要隐含监测规律,形成调查主题的相互验证机制,提高调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四、专题调研
“社会服务贡献评价”专题研讨会,关注专利转化测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评价,学科建设对社会服务贡献的支撑,军民融合、医工结合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化传承创新等学科社会服务贡献内涵问题。与会专家还分享了美国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及方法。
“高校科研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关注一级学科内学科生态构建对人才培养的支撑,科研评价如何鼓励跨学科合作导向,科研项目及经费评价的内涵界定,省级科研获奖标准化处理方法,“绑定参评”模式对学科固化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主观评价质量等问题。与会专家还分享了物理学国际评估案例。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改革” 专题研讨会。哲学社会科学评价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围绕强化政治引领、彰显中国特色、突出服务贡献、体现学科特点、提升评价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六个方面,扎实推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多元多维多类的中国特色评价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评价工作、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第一要求。学科评估要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引领性,坚持问题导向,要把论文是否写在中国大地上、成果是否解决中国问题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切实聚焦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充分发挥智库服务作用,探索将重要批示的报告、参与重大政策制定、参与重大规划编制、提供行业标准咨询等内容纳入观测范围;在科研获奖方面,要研究社会力量设奖使用的标准,采纳行业内认同度较高的奖项;在社会服务贡献方面,要发挥评估的正确导向作用,鼓励高校教师在国际组织任职,在国际会议交流,在国际上引领学科领域发展方向,在制定国际标准中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学科声誉方面,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历史积累和文化底蕴等。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何科学评价学科思政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如何进一步发挥主观评价和问卷调查的优势,保证结果可靠性;如何进一步鼓励学科交叉发展;如何进一步规避材料不合理整合问题;如何合理使用当前质量参差不齐的省级平台和奖项指标等。
建议评估指标体系要发挥正确导向性,要鼓励院校对学科建设有整体规划,不仅有利促进重点建设骨干学科发展,还要支持成长型学科发展,优化高校学科生态,社会主义大学学科建设更要关注学科帮扶,关注对口支援中西部学科建设作出的贡献。建议优化现有绑定参评模式,引导高校构建多样化的学科生态,加强对特色学科、小众学科的保护。
关于艺术类评价方面,要尊重传统、尊重特色、尊重差异,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国际引领,要凸显中国特色、展示中国风度;建议要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科发展特征和正确导向,处理好“创作”与“科研”指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