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规划管理 >

河南农业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时间:2017-12-05 09:3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豫政[2015]41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办高[2016]764号)等文件精神,落实河南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强化办学优势与特色,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总体发展目标
      (一)办学定位
      河南农业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秉承“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恪守“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致力于建设国际知名、更具特色和优势的一流农业大学。
      (二)总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2020年,硬件建设基本到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一流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办学水平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省属农林院校前列,力争进入全国农林院校十强,力争进入河南省2-3所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
      二、学校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专业建设现状
      学校拥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73个本科专业,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特色,灵活设置了一部分专业方向,为学校专业的建设与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各类专业分别占总专业数的23%、31%、10%、3%、14%、3%、7%、4%、1%和4%。其中,农学和涉农专业占总专业数的39%。形成了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特色明显、门类齐全的专业体系。截止2017年4月,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9713人。
      学校取得的专业建设成果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特色专业1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精品课程23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省教学团队9个,省教学名师8名等。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建设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2.缺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专业。个别专业陈旧,专业教学内容更新慢,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
      3.部分相近专业分散于不同学院;
      4.部分新办专业学科基础、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数量和质量仍然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
      5.部分优势专业本科招生规模有待优化控制。部分学院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膨胀过快,学院更重视学生的招生数量,而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程度不够;
      6.教学改革有待精细化,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有待完善;
      7.专业发展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专业调整优胜劣汰机制,校内专业建设评估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人才需求分析
      (一)社会人才需求预测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末全省生产总值37010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131元,五年新增14685元。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粮食年产量跨越550亿公斤、600亿公斤两个台阶,达到606.5亿公斤。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40160.0亿元,增长 8.1%,占全国总量的5.4%。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60万人,在校生187.48万人,毕业生48.69万人。
      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经济要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把河南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急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河南既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大省。从河南省发展战略来看,随着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力度的持续加大,中原经济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政策叠加效应进一步显现,河南省发展潜力空间巨大。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河南要发挥优势、主动融入、服务大局,把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面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多领域开放合作,增强中原腹地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河南省正处在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城市转型的加速期、社会转型的深化期,迫切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河南农业大学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更是农业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为河南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保、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食品工程、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加大对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基于以上社会人才调研与预测分析,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条件,“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突出学校特色和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学校将不断关注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和社会需求最前沿,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满足河南省乃至全国未来五年对各学科门类的人才需求。对于开办历史悠久,教学积淀深厚,毕业生就业率及社会赞誉度较高的农学等专业,发挥其人才培养优势,大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高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能力;对于服务建设河南省文化大省、中原经济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的专业,大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积极顺应河南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具有广大市场需求的机械制造、经济、财政金融、食品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专业打造成新的优势和特色专业。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近年来,学校秉承内涵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教研相长,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近三年(2014-2016年)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2014届、2015届、2016届本科生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90.50%、88.55%、91.20%;到农业相关行业和领域就业的比率为19.41%、8.30%、24.92%。
      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学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2017年1月3日数据显示,毕业流向主要为落实单位就业(68.61%)、境内升学(23.76%)、其他(7.47%)。从落实单位性质看,毕业生主要去向国有企业、机关单位、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从落实单位行业看,去向较多的是农林牧渔行业;从落实单位地区来看,毕业生主要去向河南、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境内外继续深造率合计达23.92%,境内升学主要去向农业重点院校和重点科研院所。
      在市场需求方面,2016年共有来自北京、广东、河北等地区的1000多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发布各类就业需求岗位数近18000个。随着信息技术、通信、金融、商业咨询等行业迅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招聘规模也不断扩大。整体来看,用人单位对农林牧渔类、机电工程类、信息软件工程类、经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大。
      在就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方面,2016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或比较相关者约80%。对口程度较高的学院主要是农学院、林学院、烟草学院、牧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
      在就业满意度方面,问卷调查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满意度为82.03%(对签约单位的满意程度选择“很满意”和“满意”的比例)。
      四、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区域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任务,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突出质量主题,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定位要求,调整专业布局,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为实现一流农业大学目标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内涵建设的原则
      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始终凸显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夯实基础、发挥优势,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及时进行专业内涵更新和优化,不断提升专业品质,进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稳定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学科渗透交融的原则
      在保持专业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成效。结合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校办学资源和专业就业情况,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对部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加以更新、调整、改造或停止招生,同时,精准增加前景广阔、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从而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实现全校专业结构的优化;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文理交汇融合,积极探索设置新兴、交叉学科的本科专业,努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五、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一)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遵循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办学定位及总体发展目标为指导,形成专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顾新兴学科、特色明显、内涵深厚,与国家和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2.具体目标

      (1)专业规模。保持本科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到2020年,全日制本科生在校规模保持在28000人左右;整合校内专业至65个左右,撤销大部分带方向专业,淘汰与社会发展脱节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新设专业8个左右。

      (2)专业类型。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主要围绕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大类型开展。拔尖创新型涉及专业为农学(绍骙实验班)等6个实验班专业和农学、生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园林4个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复合应用型涉及专业为林学、动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园艺4个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专业为代表的校内大部分专业。
      (3)专业结构。通过专业的优化整合后,保持各学科专业比例相对稳定,确保农学专业占专业总数不低于20%,农学和涉农专业占总专业数不低于35%,继续强化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面向航空港经济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所需要的专业占总数15%以上。
      (4)预期专业建设成果。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学校重点发展领域与重点学科建设,新增省级特色专业4个左右;争取条件成熟的工科专业参加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试点;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2-3门,新增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9门;建立5-8个高标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新增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2个,每个专业达到4个以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成熟的校内专业评估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瞄准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区域战略需求,推进专业建设。整合传统专业,实施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撤销办学条件不足、报考率低、就业率差,与国家产业契合度较低的专业,调减与社会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专业;积极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亟需的相关专业;把分散于不同学院的相似和相近的专业进行调整和整合,相近专业调整到同一个学院进行管理,高效利用办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把专业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现有专业的特色凝练、内涵提升上。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以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为引领的完整专业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分类发展,强化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坚持农学和涉农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引领,在农学、生物工程、园林、能源与动力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发展上集中校内优质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品牌专业;继续强化植物生产类、畜牧兽医类、林业生态类、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类、管理科学类五大学科特色专业群建设;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体育学院、文法学院等专业的设置和发展侧重于保障全校公共教学的稳定和质量提升。全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并着力建成3-5个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好,并在国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持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和教学综合改革,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实施导师制,探索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3.扎实推进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
      在基于对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校友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明确每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贡献,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加强专业课程群建设,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每年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20门;加大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不含外语类课程),逐步提高使用双语授课的课程门数及学时数;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专门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推出一批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创新创业教育开放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4.加强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以“精心选拔,严格培养,优化结构,形成梯队”为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育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改善师资结构和提高队伍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培养的力度,更加重视专任教师的海外经历与国际参与度;加大专业课优秀外籍教师引进力度。通过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不断探索优秀拔尖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教学工作奖惩机制,切实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教学制度,完善绍骙实验班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引导教师教学科研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水平。
      5.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专项资金、校内自筹资金等多渠道投入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持续增长,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特别是新办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现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验教学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地方政府、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6.持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结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对于省部级、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管理和验收,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项目给予奖励。确保教改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良性互动,不断有新的突破,产出一批带有示范意义,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成果。
      7.坚持开展专业评估,完善校内专业评估长效机制
      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鼓励和支持本科专业积极参与专业认证与评估,不断推动学校本科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化。不断完善教学创新创优考评体系,坚持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形成完善的校内专业评估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做好各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学科分布、学科层次及今后发展定位,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遴选和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实施分类指导。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优势特色专业带动和辐射相关专业,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各学院在专业建设中主体作用,各学院要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各专业要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形成校、院、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的实施体系,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2.强化制度保障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目标,积极适应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研究新动态,解决新问题,通过立、改、废,做好教育教学管理文件的修订完善,使管理制度与学校的特色目标和办学思路想匹配,以制度保障专业建设的高效开展。
      3.加大经费投入
      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发展。设立校内教学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400万元的资金对专业建设进行大力支持。积极争取获得更多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建设。要求各学院安排专业建设配套资金,同时,各学院要积极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专业建设。
      4.强化条件保障
      不断改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专业建设硬件和软件保障。推进智慧教室、慕课平台、高清录播教室等教学设施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包含招生计划、录取结果、教学计划、排课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毕业管理、教学工作量统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教改项目、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实验室管理、实践基地管理等功能的大教学信息管理平台。
      5.完善激励机制
      遵循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教师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和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实行差异化管理。积极探索推进教师职称评定设立专门教学职称岗。每年设立300万元的教学质量奖,激励教师潜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