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规划管理 >

河南农业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6-06-12 16:0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按照我校第六次党代会的重要战略部署,立足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加快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步伐,特制定《河南农业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校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很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见表1-1、1-2),各项事业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学校成为农业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所高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次获得优秀;荣获4项国家科技大奖;蝉联省级文明单位;郑州新校区快速迁建于龙子湖高校园区,许昌校区顺利置换并开工建设;启动实施了《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在体现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提升学校地位的若干关键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见表2);实施了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构建了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体制机制框架,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表1-1  “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及完成情况
目标内容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个) 3-4 6
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个) 2-3 4
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个) 13-15 14
国家级重点学科(个) 一级 1 1
二级 2-3 2
省级重点学科(个) 一级 17-20 9
二级 34
国家级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个) 20-25 20
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个)
本科专业(个) 60-70 57




(人)
总  数 30000 30135


博士研究生 90-100 106
硕士研究生(含非全日制) 2500-3000 2345(826)
全日制本、专科生 17850 22000
各层次继续教育学生 9000 5684
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人) 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已达到
博士生导师数(人) 80 76
硕士生导师数(人) 350 448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 30 40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 50 47
科研总经费(万元) 21000 33600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项) 200-250 241
成果奖励 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 65-70 62
其中: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 2-3 4
发表论文 发表总数(篇) 4000 4960
其中:被SCI、EI、ISTP、SSCI收录(篇) 200 513
出版著作(部) 150 160
教学成果 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稳步增长 16
             
 
 
    表1-2  未列入“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的项目完成情况
项  目 “十五”末
(2005年)
“十一五”末
(2010年)
省级特聘教授 设岗(个) 11 15
上岗(名) 2 11
教授评审权学科(个) -- 6
中原学者(名) -- 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名) 未实施 6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名) -- 3
国家级精品课程(门) -- 7
国家级特色专业(个) -- 7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 -- 1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门) -- 1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个) -- 1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篇) -- 1
教育部创新团队(个) -- 1
省科技创新团队(个) 未实施 7
专业学位类别(个) 3 8
 
 
    表2  五年(2009-2013年)专项行动计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目标任务 计划目标 2009--2011
完成情况



培养或引进院士(名) 1-2 0
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或中原学者(名) 2-3 2(中原学者)
培养或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 3-5 0

 

 

 
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完成建设任务,通过国家验收 已完成建设任务,待验收
新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个) 3-5 国家未启动
第七批省部级重点学科(个) 完成建设任务 教育厅未启动
新增省一级重点学科(个) 1-4 教育厅未启动
新增省二级重点学科(个) 5-10 教育厅未启动
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个) 5 4
新增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个) 5 不再单独申报
专业学位博士点(个) 零的突破 未突破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个) 3 7
新增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个) 10 不再单独申报

 

 

 
国家级教学名师(名) 零的突破 未突破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 零的突破 1
国家级双语课程(门) 零的突破 1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个) 零的突破 1
国家级精品课程(门) 有所增加 新增5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个) 有所增加 新增3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有所增加 未增加
本科生在校生数(人) 25000人 20537



教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篇) 零的突破 未突破
在读研究生数量(含非全日制)(人) 达到5000 2524(786)

 

 

 

 
年度科研经费 突破1亿元 1.17亿元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个) 1-2 1(培育基地)
新增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个) 3-5 15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项) 2-3 3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国审品种(个) 5 1
其它动植物品种(个) 5 5
年度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篇) 突破200 已突破
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篇) 5-10 0
影响因子20.0以上论文(篇) 实现突破 未突破





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力争取得外国留学生国家奖学金指标(人) 150 88
加强与海外大学的合作 -- --
每年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研究与讲学(人) 5-10 10
举办或承办国际交流会议(次) 5-10 2
扩大海外校友会组织(个) 3-5 2
 
 
    (二)发展机遇
    1、党中央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赋予学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2011计划”的全面启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为学校提供了发展平台。省部共建的顺利实施,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教育、政策上优先支持教育、措施上优先保障教育、资源上优先满足教育,为学校提供了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视察我校时指出,河南农业大学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举足轻重,不可替代;“三化”协调的每一“化”、每一个“不牺牲”也都跟“农”字有关;并在全省部分高校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要把高等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赋予了学校更大历史责任和光荣任务。
    3、百年农大,百年磨砺,百年蹉跎,百年辉煌,培育了我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新一轮校内体制改革,为快速发展构建了机制保障。全校教职员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涨,团结拼搏、求实力行的精神更加振奋,人心思进、心系发展的期盼比任何时期更加迫切。这为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4、文化路校区办学条件日趋完善,龙子湖校区初具规模并喜迎首批6000名师生入住,许昌校区建设强力推进并实现招生,三个校区框架格局初步形成,功能定位逐步明晰,管理运行顺畅有序,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长期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这为学校再创百年辉煌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保障。
    (三)面临挑战
    与国内知名农业院校和省内大学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学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才强校理念有待提升,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领军人物至今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仍未突破,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开放办学思想不够解放,国际合作项目层次低,“进”、“出”留学生数量少,国际化进程推动慢。
    ——特色优势地位亟待提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长期稳定且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科研教学团队数量有限,彰显学术水平的科技成果不够突出。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这条主线,以质量立校、以人为本为原则,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点,充分发挥省部共建平台带动作用,精心实施特色引领、改革创新、高层突破、人才强校、开放办学五大战略,强力推进高水平领军人物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和谐校园创建等重点工作。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继续保持优势学科的国内领先地位,并力争新的突破。高水平领军人物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和国家级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彰显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与有影响力的科研教学团队明显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新校区基本建成,教职工生的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些关键性指标达到国内知名农业院校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完成下列主要目标任务(见表3-1、3-2):
    表3-1  “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目标内容 规划目标



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通过国家验收,顺利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
新增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个) 1-2(重点培育林学,积极建设兽医学、农业工程、风景园林学)
新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个) 1-2(积极扶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新增省一级重点学科(个) 3-5(重点培育林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草学、生态学)
新增省二级重点学科(个) 3-5(重点培育校级重点学科)
力争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个) 1(风景园林学)
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个) 2-4(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植物保护、园艺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位博士点(个) 1(兽医学)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6-7(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1-3(理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
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 各学科排名明显提高



院士(名) 零的突破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 2-3
新增中原学者(名) 3-5
新增“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名) 2-3
新增省级特聘教授岗位(个) 3-5
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1-2
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3-5
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人) 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 90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 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单位 85(取得国外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比例不低于15%)
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50-60(取得国外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比例不低于10%)
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45(取得国外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
其他单位 40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项) 1-2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项) 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年度立项 100以上
重点项目 1-2
年度科研经费(亿元) 纵向经费 1.3以上
横向经费 0.7以上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经费(万美元) 500以上
新增国家发明专利(项) 50-60
国审动、植物新品种、新产品(个) 5-10
省审新品种、新产品(个) 15-20
年度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篇) 300以上
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篇) 5-10
影响因子20.0以上论文(篇) 实现突破



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个) 1(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11计划” 力争进入建设序列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力争进入建设序列
与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局的共建 推进



国家级教学名师(名) 零的突破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 零的突破
“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新突破
新增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个) 1-2
新建标准化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综合性(个/学院) 1
专业性(个/专业) 1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全国同类院校前10名
毕业生就业率 ( % ) 95以上



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全国一流水平
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个) 1-2
科技成果转化率 全国同类院校前5名
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个) 1-2(民权县、方城县)
新增国家级、省部级教育培训基地(个) 1-2



龙子湖校区 建筑面积 (m2 420000(教学、科研及学生生活用房)
入住师生 (人) 15000
许昌校区 建筑面积 (m2 200000(教学、科研及学生生活用房)
入住师生 (人) 10000
三个校区功能划分 科学合理、协调发展
校园建设 改善环境,美化校园,实现智能化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教园区 农、林、牧、机、植保、园艺等场站



校园周边土地开发、现有经营性房地管理经营年创收(万元) 2000
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 基础设施改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
教职工周转房(m2 380000
             
 

    表3-2  “十二五”期间在校生规模规划一览表
学生层次、类型 2012 2013 2014 2015
研 究 生
(人)
博士
研究生
学术型 112 115 117 120
专业学位招生 实现突破
硕士
研究生


学术型 1440 1390 1340 1300
专业学位 250 450 800 1200
在职人员
攻读硕士学位
840 910 960 1000
全日制
本、专科生
(人)
本科生 普通本科 23000 24000 25000 26000
合作办学 1500 1600 1800 2000
专科生 普通专科 800 1200 1600 2000
合作办学 1400 1600 1800 2000
继续教育学生(人) 本科生 2500 2650 2800 3000
专科生 3200 3500 3900 4300
留学生(人) 90 100 120 150
合  计(人) 35132 37515 40237 43070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继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核心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一项重要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建立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调整、制定和落实教学表彰、岗位晋级、职称评定、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上。增加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各级本科教学实验室(中心)和实验农场(工厂、基地)建设,继续设立本科实验开放和大学生实验创新基金,在教学资源上强化实践、实习、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开设“绍骙试验班”,推进我校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在培养卓越农艺师、畜牧师、农机师、农经师、园艺师等方面进行试点,加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加强专业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优先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力拓展非农专业。
    3、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大力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收费制度,扩大招生规模。推行导师与研究生周交流制度,实行导师组指导下的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指引的作用。完善研究生“三助”管理,加大资助力度。完善校、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强化优博培育,实施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等培养形式。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与监督机制,杜绝学术不端。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基金,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早建立研究生院。
    (二)强化学科龙头意识,凸显特色办学优势
    1、发挥学科龙头作用,实施学科集群发展。推进以作物学为龙头,生物学为先导,烟草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为重心的学科集群发展;以林学为龙头,生物学为先导,风景园林学、生态学、果树学等为重心的学科集群发展;以兽医学为龙头,生物学为先导,畜牧学、草学、水产等为重心的学科集群发展;以农业工程为龙头,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为重心的学科集群发展;以农林经济管理为龙头,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为重心的学科集群发展。积极推进烟草工程专业和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等学科的建设,使其尽快形成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科集群发展。
    2、着力学科团队建设,发挥“带头人”作用。将建设现有团队与引进高水平团队相结合,培养现有带头人与引进优秀带头人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与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工作。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理顺学科带头人在团队建设中的人员调配权、经费支配权、资源整合权,明确其责任、权力和义务,在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主导作用和学科团队的主体作用。
    3、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根据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按照学科类别、性质和方向,对学科布局适时进行调整,归并整合管理学、环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使学科布局更趋合理,结构更加优化。
    4、完善学科管理,加强资助力度。建立健全学校监督、学院主导、学科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差别化管理。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上级已拨付的学科建设资金要足额及时到位。完善资金配套办法,上级要求配套的学科建设经费要足额匹配到位。设立专项资助基金,对没有建设经费的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要资助到位,对新兴学科加大支持力度。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高层突破
    1、加强领军人物培养。启动“大地学者”支持计划,分批次遴选培养对象,跟踪服务,力争尽早入选“中原学者”、长江学者或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成立院士工作办公室,协调、服务双聘院士来校工作,同时启动院士培养及申报工作。
    2、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积极推动我校优势、特色学院与国外知名院所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国际合作处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要及时了解国外高等院所、科研机构涉农人才的现状,及时掌握其动向,“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千方百计引进国外知名院所博士、博士后20-40名,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2个,任务分解到院。积极引进外籍专业教师来校工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
    3、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探索学术休假长效机制,设立学术休假基金,支持“中原学者”、“大地学者”、省校特聘教授和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每5年学术休假1次,鼓励他们到国外高校进行访问、讲学。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1、加强平台建设。增加投入,加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平台的建设,强力推进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建设。发挥现有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在各自领域的引领作用,以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建立考核监督机制,跟踪评价校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连续3年无项目经费、无稳定团队、无重大成果的“三无”科研创新平台,予以警告并整改,2年整改期内仍无明显进步的不再纳入学校建设支持计划,并将此情况呈报上级主管部门。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组织创新能力,积极服务跟踪到位。主动谋划重大项目立项,加强校院两级政策激励引导,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额实现跨越提升。改革教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优支持计划》和《河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突出业绩奖励规定》,推进高水平团队建设,鼓励高层次成果、高档次论文产出,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3、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在原有人文社科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入,建立完善评价管理办法。整合资源,凝练方向,鼓励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影响力。
    4、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校级宏观指导,强化学院和学科的组织管理,完善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科研管理体制,提高现有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和利用效率。逐步推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与职称晋升、研究生导师遴选挂钩,每年年终公布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情况和各级各类学科业绩考核排名结果。
    (五)加强农科教大联盟,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加强校地(企)合作,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筹建河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大学为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主动参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与咨询。加强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高标准、综合性的产学研结合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拓展和深化民权、方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工作,并做好河南省与中科院现代农业合作示范项目,积极探索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路子。
    2、发挥综合优势,开展科教服务。筹建河南省农科教联盟。利用学校国家级、省部级教育培训机构和科技推广类项目,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各级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省项目,加强惠农科教信息港、河南农业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
    3、制定激励政策,提高服务“三农”水平。制定完善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考核和奖励办法。实行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制度,建立“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粮食生产”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和试验。制定鼓励横向科研项目的奖励措施和应用型科技成果产出的激励机制,为提高服务“三农”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激发开放办学活力
    1、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对立项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按1:1匹配经费;支持学院、学科主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提升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建立教师出国攻读学位、合作研修及参加学术交流的学院资助制度,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与提高。
    2、创造良好条件,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改善学习和住宿条件,扩大留学生规模。广泛联系、积极争取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力度。
    3、充分发挥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参与办学、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建立起正常化、长期性的教育协作网络,在教育教学、科研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精神,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我校。
    (七)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快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建设步伐。加强组织领导,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合理安排调度资金,满足建设需要,确保建设质量,加快建设速度。调配得力的技术干部和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建设,确保执行有力、执行无误。科学合理规划三个校区功能定位,有计划、分步骤搬迁入住,尽早发挥新校区功能效益。
    2、推进智能化校园建设。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大力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完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做好学生宿舍网络建设,将现有千兆校园网升级到万兆,新增校园网出口带宽1000M以上。丰富和完善管理应用信息系统,提升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教职工生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进一步建设使用好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和河南省农业文献保障系统,提高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
    3、多种形式筹资融资保障发展。建立项目库,找准切入点,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合理利用信贷资金,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保证学校资金链安全完整。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建立完善社会捐赠体系,充分发挥广大校友作用。盘活学校资产,探索联合办学、土地开发、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土地置换等融资方式,确保学校自筹经费稳步增长和教职工收入逐年增加。
    4、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展现百年老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积淀,实现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自由,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努力使学校成为现代科学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
    (八)坚持育人中心地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探索推免研究生做辅导员的长效机制,完善并认真落实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培训计划,按照专业教师的政策,鼓励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和国内外业务进修,使之专业化、职业化,建立一支数量适中、素质优良、乐于奉献、工作有力的政工管理队伍。
    2、完善“三全”育人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加强德育工作,建立校内德育工作评估机制。创新“两课”理论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课外环节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核心,完善“大视野讲坛”、“百名教授、百场报告”等文化品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竞赛、诚信教育等活动,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建立一批高水平创业项目,创建全国创业示范学校。
    3、建立招生就业良性循环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形势下招生模式和办法,适时调整招生专业与结构,增加一本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继续完善“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全面服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和效能,拓展就业服务空间,扩大省外就业比例,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就业新模式。
    (九)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保障事业快速发展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学校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分级管理、学校宏观指导、院为办学主体”的原则,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限、下放管理任务,积极支持院系自主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使其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
    2、不断完善以校、院两级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畅通诉求表达、协商对话、信息反馈、舆情汇集渠道,提高民主办学水平。加强和规范校、院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公开范围,拓展公开形式,把校务公开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严格行政审批制度,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3、积极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学术环境,进一步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学术政策确定、学术规划制定、职称晋升和聘用、课程设置调整等事务中的参与决策作用。
    4、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度。积极探索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厘清校院两级财务职责,适当调整经费分配比例和适度向院级财政倾斜,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和审计服务,合理使用,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加快校办企业改制步伐,实现校办产业保值增利,建立健全各类办学和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益监控和成本核算机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本规划是我校今后几年的发展蓝图,是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单位要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全校教职工生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力量,开拓进取,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努力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让校园更加文明、更加优美、更加和谐,让学校更有吸引力、更有凝聚力、更有发展力,促进我校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农业大学。